星期一, 10月 13, 2008

吃飯之路

  我們家是普通小家庭,向來都在自己家裏吃飯。印象中,小時候的我們未曾上街吃飯,除了去喝喜酒,或者去外婆及姑姑家。

  記得有一次與祖母去姑姑家玩,然後在他們家吃了晚飯才回家。回到家裏,我竟然討著要吃飯,家人問我為甚麼不在姑姑家吃個飽,我說:「害羞,不敢多吃。」家人聽了都罵我傻,從此以後,要再有機會在姑姑家吃飯,他們一定笑說:「吃飽一點,不要回家才說吃不飽。」至於去外婆家的吃飯經歷,倒是想不起來了。

  中學時,生平第一次代表團契去參加一個全州性的會員大會,整個營會有數百人。內向的我在當時最擔心與害怕的事,就是每天三餐都要抽籤與不同的人同桌吃飯。

  除了從不主動開口與人談話,我就只顧低頭扒著碗中的飯,也只挾最靠近我的那道菜來吃。帶著緊張的情緒吃飯,結果是鬧胃痛;想來我常覺得內向的自己「真沒用」,也不是沒有理由的。

  後來好像是從中學開始,我們家開始在每個主日崇拜之後,一起出外吃麵。大家選擇自己愛吃的麵,是一個很快樂的時刻。同時媽媽也開始讓我與相熟的同學去逛街,並一起在外邊吃東西。與相熟的朋友吃飯,完全沒有「害羞」的障礙,反而是相當快樂的一件事。

  來了香港,發覺吃飯是一門大學問。記得那時候一大班同學一起去吃飯,我靜靜看他們怎麼點菜,然後如何一起分享十多道飯菜,最後如何平均付吃飯的錢等等。不要以為這些是小事,對於一個在小地方成長的孩子,這些都是新鮮事,並且需要慢慢學習的呢。

  在東馬服事時,常與執事一起吃飯或吃宵夜,教會的大小事務就在飯桌上交流與討論,所以每次開執事會只需要兩個小時多,輕輕鬆鬆就談妥。還有許多家庭對我大開門戶,歡迎我隨時前往吃飯,他們總是說:「你一個人吃得了多少?只不過是加一雙筷子罷了。」

  那天打電話給一位姐妹,她熱情的問:「我今天放假,現在正在煮飯,你要不要過來吃啊?」我說:「幾點呢?」她說:「就現在,你馬上過來就可以了。」良機不可失,幾分鐘之後我坐在她家的飯桌上,看著熱騰騰的飯菜,以為自己回到了東馬那些弟兄姐妹的家,內心好不感動與激動。

  姐妹熱情的接待,不斷要我多吃一點。我說:「年紀大了,消化力慢了不少,加上沒什麼運動,不能多吃。」哈,原來經過年日的訓練,我已經可以克服某方面的內向與害羞,並嘗試多一點表達自己;回顧一段「吃飯之路」,看見生命的點點小成長,心中踏實又喜悅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