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個課程上遇到幾位朋友,無意中聊起了童年的玩意兒,我說:「我們小時候喜歡玩搭巴士,因為我最喜歡的是巴士售票員那把可以在巴士票上打洞的東西,以及他那個可以將所有零錢放在不同位置的袋子。」
朋友聽了接著說:「我們小時候常與表哥表姐玩看電影,關燈然後用手電筒指示位子,另外我們會在家假裝搭電梯,甚至在牆上畫上電梯裏的按鈕。」另一位朋友則說:「我們小時候不得了,看見鄰居擺了攤位賣東西,我們就把家裏沒有用的東西拿了擺在街邊,竟然真的有人前來詢問價錢。」
一邊搶著講述童年趣事,一邊哈哈大笑,感覺大家都回到了童年現場似的。朋友說:「很多遊戲都是在親戚家裏與表哥表姐一起玩,回到自己的家反而沒有再玩。」我說:「是啊,我每個主日就等著三位表妹來一起玩,我們還玩唱歌比賽,也曾經與其他表姐玩煮飯,用路邊的沙當飯,再摘一些草當作蔬菜。」
原來大家小時候玩的東西,與各自的成長背景有緊密的關係,我們住在東馬的小地方,小時候沒見過電梯,自然不會玩搭電梯。同樣的,香港的朋友在小時候也不會摘野草來玩家家酒。
掀開童年的歡樂寶盒,原來我們有手足與親戚當玩伴,還有不用花錢的有趣遊戲,以及一份延續了幾十年的滿足與快樂。不知道這一代孩子的寶盒中裝的是什麼呢?
3 則留言:
现在的小孩,宝盒里装的是 nitendo Wii ,不然就是PS3。
ohbin, 沒有其他的啦?
游戏王卡、电脑、互联网、friendster,还有一大堆的功课。
现在的小孩也没有玩伴,左邻右舍都没有串门的习惯,自己的兄弟姐妹只有一两个,其他表啊堂啊也不多,即使有也少见面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