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Dear阿谷:
對你喜用『屬靈引導』一詞,本人反應不積極,似乎讓你蠻失望的。其實,我對這個詞有很多置疑之處,特別是大家現在隨便用這個字,而不知道教會歷來對這些事的看法。
如果『屬靈引導』是指:在兩人的友誼中,感受並回應神的靈在日常生活中動工,那沒問題。可是為甚麼要煞費周章的用『屬靈引導』這麼彆扭的字眼呢?單單『朋友』不行嗎?屬靈引導讓我覺得太矯柔,好像那是什麼可以靠自己獲取,有需要的時候就施捨給人的專長。
我對這個字不熱衷的另一原因,是怕信徒生活中每件事的職業作風氣息過重,而我的擔心是有根據的。或許,更適當的標籤應該是『功用主義』。基督教生命(人的生命亦是)一旦被界定為某種角色,就已被扭曲、貶低,最終亦將被毀。人與人的關係是弟兄姐妹、朋友情人,或是罪人與聖徒。
諷刺的是,對屬靈引導日益感興趣,十之八九是出於當今文化,鼓吹角色界定之故。我們已經受夠了自己被列入某種功用,然後利用聖經與禱告操縱我們,完成別人決定我們應該做的事(常常借助於心理測驗),將榮耀光彩帶給宗教機構或其他單位。所以一旦有人竟然對我的原貌──我的心靈──有興趣,我們隨時願意受這種單單傾聽、不擺佈、不以功用為首的方式關照。這就是屬靈引導。
但是屬靈引導會逐渐發展出自身特有的風味、用語、階級。開始只是特別的關注,後來就變成特長了。這似乎就是你常來往的那群人的情況。我真的很懷疑,這麼做是否有益(合乎神),是否值得追求。
不然,你何不在禮拜天看看教會裏的人,選一位看來成熟、可親的人,問他(或她)是否願意每一兩個月與你見一次面,因為你需要與人傾談,而這些人是相信耶穌在我們做的每件事同在並且參與。你要再三擔保,他們並不需要說些什麼「智慧」的話,只要陪伴你、聆聽你傾吐,而且是以禱告的心聆聽。見了三四次以後,你再寫信告訴我,我們再討論。
多年來一直有些人(有男有女)在這方面幫助我,但是沒有一個人有「屬靈引導」這頭銜,雖然這就是他們一直在做的。有些人甚至從沒聽過這名詞。幾年前,我搬到加拿大,必須離開長期如此交往的人,所以要再找一位。我在那裏認識一位正直、禱告的人,滿有老練的屬靈智慧。我算準他會以不夠資格為推辭,所以事先擬好了駁詞:『我只想請你做兩件事:來我這裏,閉嘴聽我說。這總可以吧?差不多每六個禮拜跟我見次面,不需要刻意表現什麼,只要真心誠懇地在那裏,展現你畢生順服的生命境界就夠了。』這番話還真管用。如果這就是你所謂的『屬靈引導』,那沒問題。不過我寧可用『朋友』。
從我的意見你可以看出,我的直覺是:成熟可靠的信徒生命,其指引與體會,多數出於周遭或當地,亦即一般的方式。我們必須要打破固有心態,那就是每次需要幫助,就非得找個專家來不可。智慧可不是什麼專長啊!
主裏平安 德生」
~ 畢德生,《摯人智語》,頁088-092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