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10月 25, 2006

情願死也不願被奪去

  小時候常常在想:「長大了要做什麼?」長大後卻發現,人人羡慕的醫生朋友,他最想做的竟然是巡迴鋼琴家;還有一位擁有「五子」(妻子、孩子、房子、車子、銀子)的工程師,他最想做的是開一間咖啡店,自己冲咖啡給客人喝;台灣有一位大學校長,他一生最想服務的是監獄裡面的囚犯。

  還有啊,老友阿暉說他娶的並非自己當初最愛的女人;阿蓉也告訴我,如果早知道不是心中最愛,才不會嫁給現在的老公。

  聽了他們的故事,發覺很多人選擇的終生伴侶、職業或人生方向,都未必是自己原本最想要的。原本最想要的是什麼,可能已經被生活壓力,或開門七件事給磨滅了。

  雷克(Rainer Maria Rilke)在《給年輕詩人的信》(Letters to a Young Poet, 1954)中提到有一個青年向他請教,應否做一個詩人。雷克答覆他說:「你老是懷疑自己寫的詩句是不是佳句,你一直向外尋求肯定。其實,沒有人可以輔導你、幫助你,絕對沒有人。」

  雷克繼續說:「你最應該做的,是深入自己的內心,追查促使你寫詩的原因,看看它的根是否已在你心深處蔓延。並且問你自己,『是否情願死也不願被奪去寫詩的機會?』」

  最後雷克說:「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真誠答案是堅決的『我必須寫詩』,那麼就按此營造你的生活,即使你的生命要進入最平凡的階段,但當中的每一個小時,都是你這渴求的標誌與見證。」

  似乎開始明白,上述的醫生、工程師與大學校長之所以沒有放棄原來的夢想,是因為內心有一把「情願死也不願被奪去」的聲音在引導,甚至顛覆性的改變著他們。不禁問問自己:「有什麼是我情願死也不願被奪去的?」恐怕,我的人生再也不會與以前一樣了。

2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Well said...

嗯,很发人深省的文章。

Mee Ling 說...

Nice to meet you again!

歡迎您再來香港暢遊啊。